中青少时评 | 别让死亡教育远离我们的孩子

时间:2019年04月02日信息来源:未成年人网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4月1日,《北京青年报》刊发了一篇《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的文章,文章认为,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很多成人会有意识地回避死亡这件事情,认为让孩子面对这个问题也会产生恐惧。但其实很多研究都发现,孩子非常关心“死”这件事情。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年龄,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跟孩子讲述“死”这件事,那么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就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类事件。

笔者认同这种看法。死亡是每个生命体的必然归宿,即便对死亡避讳,或者对其充满了恐惧,死亡也会到来。正如上述文章所说,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能会经历很多的丧失,例如自己最爱的宠物死去了,喜爱的花花草草失去了生命,自己家人的离开,等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所以,笔者以为,既然避之不开,就不应该让死亡教育远离孩子。
 


 

据专家介绍,“死亡教育”学科诞生在美国。在欧美国家,死亡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一样,也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中国高校到2012年开始才有“生死课”。有媒体报道,广州大学就曾有一门“生死课”,学生不仅能学到生死哲学,还能学会写遗书。

死亡教育本质上就是生命教育,正所谓“讲死是为了更好地讲生”。而让死亡教育深入身心,家长扭转观念很重要。早些年有高校专门做过调查,虽然八成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但仍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幼儿园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其实,正确的死亡教育就是从小在孩子心中埋下珍惜自己生命的种子。

同样,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对死亡教育不应该讳莫如深。死亡教育不仅要走进家庭,尤为重要的是,要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教育常态。有专家就建议,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孩子,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的方式委婉地向孩子解释死亡;等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则可以更直接地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经历生与死的过程,等等。

死亡教育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知。比如,家长可以利用清明节等特殊节日,带孩子到墓地去祭扫,让其感觉到死亡是人的生命中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可以借助殡仪馆开放日等活动,向孩子普及死亡及生命知识;还可以参与临终关怀项目,让孩子对死亡有更多的理解。总之,对于孩子,要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体系。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而死亡教育不应该成为稀缺品、奢侈品。更何况,很多研究都发现,孩子非常关心“死”这件事情。所以,与其避讳不谈,远不如科学引导。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其实这很有必要,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杨玉龙 编辑:吴应钊)
文章热词:生命教育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中青少时评 | 别让死亡教育远离我们的孩子]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