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少时评 | 学校学不够培训来“凑”不正常

时间:2018年07月11日信息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暑期将至,校外培训班又将迎来新一轮开课热潮。7月10日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4900亿元,一线城市学生年均校外培训支出达7781元。(7月10日封面新闻)


图片来源网络

 

校外培训费用日益高昂,参加培训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比例庞大。该报告显示:就不同学段差异来看,全国范围内小学生学科补习的参与率为33.4%,初中生为43.7%,高中生为48.2%。一些地区如东北部地区,小学生学科补习的参与率在50%以上,且初中阶段参与率高于高中阶段;中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初中阶段学科补习参与率也呈现类似情况。

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人数比例如此之高,是因为学校教得不够或不好?从常理上说不通。各地学校有正规大纲调整,也不可能不“足金足两”地教授学生。那么,为何如此高比例的学生,仍然要耗费大量金钱和课外时间去参加各类培训班呢?这其实折射出国内教育的实质和问题所在。

“以分取材”基本上是多年来升学教育的惯常做法。在没有其他更科学的标准取代“以分取材”的现有升学模式之下,分数不仅关系一名学生的“素质”,更关系一名学生和所在家庭的未来与前途。“上不了好小学就升不了好初中,没有好的初中就谈不上好高中和好大学”,循着这一思路和无奈的现实,无数家长和学生只能奔波在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

学校正常的教育不能超纲,也没有超纲的义务,但正常的学校教育因为不超纲,仅能提供正常的教育与辅导,恰恰又满足不了孩子和家长们需要的“强中更强”“优中更优”的竞争需求。而家长们对于“强中更强”“优中更优”的需求,又是现实的、无奈的、迫切的。因为大量优质学校一定会“掐尖”,为了“选中选优”,他们出的试题往往只能是超纲的,在这些学校眼里不超纲就体现不了“尖子”的水平,也“掐”不出“尖子”来。而广大家长和孩子们,为了进好学校,就只能被迫服从于超纲式的“掐尖”——也只能通过参加校外培训获得超纲的内容和超纲的学业水平。如此这般,教育领域已形成一种潜规则或恶性循环——课外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好一些的学校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拔培训机构培训过的“优质生”。

其结果必然是,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打破,广大中小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无法保证,课外培训机构越来越火,市场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产业,进而反过来又影响和助推传统教育的固化。然而,越来越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除了大量透支广大家庭的财力和让教育痼疾更沉重之外,对于社会和人才培养并没有太多的促进作用。

校外培训机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现有教育机制之内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分数;另一方面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除了书本就是书本”“除了刷题就是刷题”,学生们哪里有接触社会和参与实践的机会?分数并不等于综合素质,并不等同于德行操守,在应该全面健康成长的时候,除了高分可能就是低能,这恐怕正是教育培训机构兴盛带来的恶果。

学校学“不够”,培训机构来“凑”,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是不正常的。不少西方国家的孩子并不怎么过度重视分数,他们的择人标准可能更宽泛,至少在中小学时代国外的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天性伸展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而国内的孩子们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上还是处置问题上,都相对稚嫩。

以分数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模式当然也能出人才,但这一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往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家庭的,经济的,以及学生本人健康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下的近乎于残酷的恶性竞争,已经将他们牢牢束缚在传统教育的“战车”上。为进好的幼儿园要“血拼”,为进优质中小学要不惜代价地择校“血拼”,其对于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不亚于一场场令人财力枯竭与精疲力尽的战争,这正是中国式的教育,而各地课外培训机构的快速膨胀与学生的趋之若鹜,正是教育弊端与问题的折射。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作者:毕晓哲 编辑:周晓辉)
文章热词:校外培训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学校学不够培训来“凑”不正常]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