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宏:不讲文化则教育休矣

时间:2017年06月17日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刘志毅,1988~2006年任北京第二十五中校长,是育英学校历史上继李如松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刘志毅任职期间,为了纪念育英学校建校140周年,他亲自主持编纂了《育英史鉴》,第一次对育英学校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不仅如此,虽然学校原有的校门已经损坏,刘志毅坚持按照原貌恢复了学校的旧校门。从文字到建筑,刘志毅想留住育英的外貌,更想留住她的魂。在任职的18年里,如何继承和发扬育英学校的优良传统,刘志毅思考了很多。
    刘志毅说,每每看到老校友合唱团振奋人心的演唱,他总是在思考,育英教育到底成功在哪里?他的答案是:优秀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内涵。他说,纵观“育英”的校史,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进步的人文精神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到处洋溢着。特别是在育英的体育和艺术的教育之中,深深渗透着那种对自由、民主、博爱的憧憬和团结、尊师、爱校、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召唤。这种精神的力量,把学生们紧紧凝聚在一起。育英的学生走出校门,是带着育英精神走向社会和人生的。
    育英采取了书本知识和动手操作或参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方式上,育英学校采取包容并蓄、因材施教的方式,所有人都在一起成长,学校就是要给各种各样的学生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刘志毅认为,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状态,散播在学生心灵中的就是尊重。尊重是爱的核心,如果一所学校在其教育工作中,不能给所有的孩子们以公平、公正和尊重,那么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有爱心。“教师之善,学校之善,当在尊生。我想学校文化的落点莫过于此。”
    而今天,很多所谓懂教育的人士,只用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我们应该反思。刘志毅认为,不讲文化教育则休矣。
    刘志毅认为,育英学校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以考试分数取人,而是重视学生的人品和能力,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体育、艺术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组织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而今天,这么多学校,用同样的教材,类似的教学方法,沿着一条独木桥前进。学生获得一些没有太大用处的文凭,进入社会以后,又要重新学习和调整适应。这种教育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浪费学生的青春。
    育英在教育形式上,搞得生动活泼,而且特别重视在这些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我组织管理。教师只是导师,学生在参与中锻炼才能,自己教育自己,教育目标变成了广大学生自觉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很好。可以说,育英的教育为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历史的范本。
    另外,育英不但能因材施教,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为用而学”。育英在选修课和课外社团活动方面,为不同特长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而且,这些选修课都很实用,便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使他们熟悉社会某方面的专业和工作,这就为他们就业和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志毅认为,育英学校的发展还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教育非常适应一种休闲和散漫。因为教育活动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种精神劳动,对精神管束太紧,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出有才能的“大家”和伟大的创新人才,学校也会变得半死不活。育英的发展就得益于一种宽松的环境,而这是我们今天的很多学校所不具备的。
 
(作者:马朝宏 编辑:heros)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马朝宏:不讲文化则教育休矣]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