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联”的劳动教育

时间:2017年06月01日信息来源:青少年劳动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逐步将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引进到整个校内外的学生活动之中,并纳入到国家主体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新课程方案的设想》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对孩子们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成果,也通过劳动磨练意志、锻炼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劳动教育回到“风口”。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及时雨,引导教育回归本源,有效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劳动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与地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提高。然而,目前劳动教育的推进面临三重困难,限制了劳动教育功能的完善和发挥。

1、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社会已进入独生子女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是二代人管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和关注过分,大多数家长不仅把家务全包,还包揽了孩子的基本生活劳动。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使孩子成为生活的“白痴”,读书的“机器”。还存在大学生不会剥鸡蛋、不会铺床、不会洗衣服、不会订纽扣等等怪相,家庭的劳动教育缺失,使孩子离开父母就没有办法生活,更难融入社会的大环境。

2、学校劳动教育——失位

推进素质教育多年,考试学科的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学生升学和学校评价体系,因此劳动教育尚未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已经被学校边缘化。劳动教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由于全国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往往使学校劳动教育失位。

3、社会劳动教育——失联

由于中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学生进行劳动体验的规则。学校本着学生安全的角度,也不敢带学生去工厂实践。而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有限,因此社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基本处于失联状态。


二、劳动技术课程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上海的基础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劳动教育。1984年有了第一套劳动技术教材,经过“一期课改”、“二期课改”学科课程发展与建设,现在有《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教参和教学配套材料、专用教室的配置要求等。劳动技术课程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都有规定的课时,保障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学习。劳动技术课程,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小学、初中的劳动技术项目载体,取自于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各类手工艺品制作、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动手实践为途径,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因为劳动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故而绝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技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劳动技术学科的特殊育人价值也基本能被广大师生所认同。通过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兴趣度的调查显示,劳动技术教育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有90.1%的学生表示自己对劳动技术教育有兴趣。82.6%的教师反映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有兴趣。教师、学生普遍认同劳动技术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并抱有较高期望,这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保障。

2、有利于学生安全的劳动

劳动技术教育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制作一件作品,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需求,并积极实践、努力改进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一系列技术项目的学习、实践、改进过程中,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会各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与保养,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为学生的安全劳动提供必要的方法保障。

3、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是,通过教与学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爱劳动” 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延伸。劳动含义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技术学科是学习技术的课程,也是以技术学习增强劳动观念的课程。学生通过积极的劳动体验和亲历技术活动全过程,在吸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其一,学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感受和发现各自的兴趣爱好,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进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畏困难、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劳动安全、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需求调查、项目设计、制作、交流与评价过程中,能够建立合作小组,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交流情感体验,感悟合作的乐取,体验团队的精神,实现共同成长。评价交流是技术项目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不但是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更是学会欣赏、学会尊重的过程。师生间、同伴间用欣赏的眼光来评价,让学生在同伴的欣赏中学习,在欣赏中激励,在欣赏中发展。通过相互间的参观、交流,提出各自的看法,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5、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始于劳动,魅力源于技术。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过技术的设计、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学生形成积极、果敢、不断进取、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能设计”的目标,体现了劳动技术课程的创造性,通过学生参与的技术设计活动,实现劳动技术学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育人价值。学会设计是劳动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设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设计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使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发展应用性技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设计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过程,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贺明菊)
 

(作者:贺明菊 编辑:heros)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找回“失联”的劳动教育]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