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学问 当更多贴近青少年成为必修课
清明 来源网络
清明节期间,重庆工商大学举行了一场生命体验活动。在这场活动里,大学生可以通过体验模拟孕育体验、老人体验、“死亡”体验等场景,来感受人生经历,感悟“生命”“死亡”的意义。
更早些时候,清明前夕,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举办的“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活动吸引了400多人参加。“死亡”的议题吸引了不止医学界、殡葬界的专家,还有传媒界、教育界学者。“如何面对死亡问题是个体生命的必修课”,被视为这场论坛活动举办的初衷。
在清明节气之时提及“死亡教育”,似乎还有些应景。全家上下扫墓祭祖,还能借机与孩子谈谈“生”与“死”的话题。而之后呢?在中国的文化“禁忌”之下,“死”的话题更多被避而不谈。一些家长在被孩子问到“死亡”的问题时,也是遮遮掩掩。
折射到教育层面上,早已提出多年的“死亡教育”在我国现在似乎也还未广而推之。
死亡是门学问,国外已先行
在一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的论文里,作者对已经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美国死亡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综述,文章介绍: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1963年,美国大学的开设了第一门正规的死亡教育课程。死亡教育后来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据统计,到1973年美国已有六百所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到1976年,美国已有一千五百所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课程。
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的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曾经表达过死亡教育必要性与重要性观点: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她也曾对不少学者关于美国死亡教育内容的观点进行梳理。她发现,美国死亡教育的内容除了需要了解生命循环老化过程等意义层面的内容外,还包括对待死亡的态度、对病重亲友的沟通安慰与照顾、器官的捐赠与移植、了解如遗嘱等与死亡有关的法律问题,甚至还包括对自杀及自毁行为等特殊问题的探讨等。
可以看到,美国的死亡教育既关注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西方多国以及日本、韩国的死亡教育学科趋近成熟,在人群中普及度也较高。
死亡教育,国内开展还需更多“勇气”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3月至今,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累计挽救近5万人生命。但我国人体器官仍存在巨大的缺口,公众对器官捐献仍存较多误解,器官捐献工作推广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死亡教育的缺失。
而相继发生的大学生自杀现象、老龄化社会、医学伦理等社会议题也对死亡教育提出考验。
白岩松曾评论中国的死亡教育,“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这句话或许评论得过于绝对,但从现实看还是能大致反映出现实问题。在国内很多学校,死亡教育课似乎是一门“小众”课。
可以看到,在不少中小学开设的课程里,都不乏一门生命教育课。但课程的落点更多着眼于生命、人生意义探讨,对生命安全的认知与防范,但对于直接围绕死亡议题进行教育,内容则十分少。
而高校的死亡教育,近年来有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从2000年开始,广州大学教师胡宜安开设了一门“生死学”公共选修课,讲解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开创了广东高校先河。事实上,这门课刚一推出,也是遭遇冷门。但他认为,大学比较看重理工科,对于人文的生死学,开成专业课比较难,因为生死学实际涉及多种学科,涉及众多问题,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邹宇华则比胡宜安幸运一些,他2005年开始学校开办“死亡教育”讲座,反响就出乎意料的好。于是,2008年,他正式开设了以“死亡教育”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常常座无虚席。但他发现,很多人对这门课接受程度仍不高。光从名字上,他就曾把课程名称从“死亡教育”改为“生死教育”。
同一时期,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也面向医学生开设了一门“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临床上面对重症晚期病人,应该选择救治还是放弃,医生常常进退两难。”当前医患问题紧张,医学生需要在死亡教育中对医学环境下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准确认知。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陆晓娅以影像为媒介开设了《影像中的生死学》选修课。这门课,有学生曾因播放的影片影响情绪而被“吓跑”,但据称这同时也是“享誉全校”的选修课。
陆晓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其实仍然是可以有机会去成长的,或者说,死亡会逼着他重新去审视自己的人生,然后会有一些改变。所以,她上这门课的目标在于“适度引发死亡焦虑”,而不是“不是减轻死亡焦虑”。
目前,不少高校的死亡教育课程开始增加,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足仪、北京大学教授王一方分别开设了死亡哲学、死亡探讨类课程。
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还是社会教育,死亡教育的推广和开展,还要多迈出一些勇敢的脚步。死亡是人生必经的一环,好的死亡教育课,当教会人如何认识生命,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关于死亡的教育,也应当成为青少年甚至是更多人的人生必修课。
上一篇:生命教育 | 这是一年中最温暖的朋友圈
下一篇: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 11-27第二届“新时代好少年”
- 07-11第三届强国之路
- 07-04第一届“新时代好少年”
- 06-26第二届“强国之路”
- 06-19新时代好少年研学旅行
- 03-22中青少智库
致敬新时代 争做好少年
为更好地引导新时代青少年融入新时代,投入新时代,激发他们为中华最新文章
-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
11月20日晚,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
-
“世界儿童日”活动
每年的11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
-
明年“六一”起施行
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
-
17部门联合发文:力争
《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
-
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
推荐文章
-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
11月20日晚,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
-
“世界儿童日”活动
每年的11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
-
明年“六一”起施行
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
-
17部门联合发文:力争
《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
-
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
热门文章
-
爱新觉罗·溥光先生简
爱新觉罗·溥光,中青少教育中心艺......
-
生理课女老师,脱衣进
国外一位生理课的女老师,为了上课......
-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
“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
-
书风画意——中国传
雷跃武,是中国传统书法集大成者,......
-
国家旅游局:《研学旅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研学旅行已......
-
北大清华2016年在各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016年在各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