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桩舞狮子

时间:2017年06月19日信息来源:少年非遗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梅花桩舞狮子,是在梅花拳拳术和梅花桩武功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明末清初,由河北平乡县传入梁山,在梁山已经流传了近300年。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梅花桩舞狮子多在婚丧嫁娶、贺年贺岁等喜庆活动中进行表演。由于在梅花桩上练习舞狮子的难度大,对演员身体条件要求高,不便于推广和对外表演等诸多因素,清末时期,演员们在桩上练习舞狮子逐步转变为桩上与桩下练习相结合,并进行一些地面表演活动。


 

现在流行的梅花桩舞狮子分为桩上舞狮和地上舞狮两种形式。演出一般需要梅花桩、高台、八头大狮子、四头小狮子、绣球,另有锣鼓伴奏六到八人。整套表演由引狮员与群狮共同完成,并且自始至终他们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引狮员既是表演者又是指挥者,群狮的表演都是在引狮员的指令下进行的。舞狮者通过不断变换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加上狮子的舞动、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窜视、发威、过山、翻滚、上楼台等多种形态,摆出各式造型,给观众以艺术的享受,经常演出的传统节目有《李逵东京闹狮子》、《龙狮锣鼓庆祥和》、《龙腾狮跃》、《双狮护桃》、《醉狮子》、《狮魂》、《百狮闹春》等。


 

梅花桩舞狮,是一种集武术、娱乐、表演为一体的传统习俗活动,近年来也发展成为一种现代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梅花桩舞狮子经过数代人的继承与发展,舞狮水平逐步提高并自成一系,至今仍拥有众多观众和爱好者。



(作者:少年非遗 编辑:heros)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第三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桩舞狮子]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